《武汉伢》以方言为纽带,将城市记忆与市井烟火凝练成流动的乡愁图景。歌词中热干面的芝麻香、江汉路的梧桐影、长江轮渡的汽笛声等意象,构成独特的城市肌理,这些具象符号既是地域文化的密码,也是情感共鸣的介质。方言词汇“伢”“拐子”的运用突破语言隔阂,在俏皮的韵律中完成对本土身份的确认,使地方性表达获得普遍共情。作品通过早点摊的烟火气与黄鹤楼的诗意交织,展现城市精神的立体维度——既有市井生活的粗粝质感,又蕴含千年文脉的厚重底蕴。疫情背景下的创作赋予歌词双重时空,日常街景在特殊时期转化为情感锚点,唤醒人们对常态生活的珍视。副歌部分反复吟唱的“这是我的家”,既是对抗遗忘的集体宣言,也是城市创伤后的自我疗愈。全词以白描手法重构城市记忆地图,在美食符号、地理坐标与生活场景的拼贴中,完成对武汉城市性格的诗意塑形,最终超越地域限制,成为所有漂泊者精神原乡的象征。